Monday, May 11, 2015

政大資科系友專訪--王榮聖

學士92級、碩士96級王榮聖學長專訪

現職:

台積電工程師



學歷:
碩士,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所
學士,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








Q1. 請學長描述下高中時及畢業後的經歷。

高一時就開始寫程式了,因為在當時的電腦課發現自己對程式的思考方式很有悟性。之後我去念特殊班(數理班),但我有點跟不上,因為上課進度太快了。我還是比較喜歡寫程式,也因此稍微耽誤了課業,而成績不太好,所以老師還把我歸類成愛打電動的學生。記得當有資訊比賽,全國決賽有四個名額,我拿了第五,雖然沒機會晉級,但那次經驗還蠻好的。很幸運的,當時我就知道我以後要讀資訊類的科系。後來到大學,因有一些基礎能力,所以很多東西很快就吸收了。後來也上了政大資科所,然後就去當兵。當兵後就把履歷放上網在家休息三個月,就到了台積電當工程師了。

Q2. 請問學長認為資科系有哪門課或是老師影響最深。

演算法和沈老師的資料結構,在一些場合中,如果能把資料結構學到的知識用上,效能上會比一般人寫的來得好。還有就是陳恭老師的Functional Programming。像是Haskell直到現在Haskell還是會給我樂趣。Haskell語言較接近人的思考方式,但要精通也不簡單。尤其在這多核心的時代及雲端的時代,用Functional Programming 寫出來的程式可以直接編譯成平行運算的執行檔。因為寫得少,所以給機器的解讀空間是多的,所以Functional Programming 最近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我在學校的時候還沒有啦XD)Functional Programming玩的人確實是比較少,但最近的程式語言慢慢都開始有了。

Q3.學長認為目前資科系的學生最大的問題。

就我在學而言,就是不太會珍惜時間,我也知道玩樂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影響到課業,如果因此以後做和本行無關的事情是非常可惜的。學生時候多去了解業界的情況,但不要太現實,畢竟是業界。最好還是保留多一些自己的原則。

Q4. 學長對學弟妹踏入職場前有什麼建議嗎?

記得學會包裝自己,包裝是重要的,但過度浮濫的包裝會變成騙人,千萬不要落入過度功名。第一份工作很現實會看在學成績,畢竟是唯一可量化參考的方法。還有最重要的是展現自己,在報告時候,除了把主題講出來,更重要的是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一方面能表現自己的態度,一方面也是可以表現出自己的人格。

Q5. 如果學長有機會再次回到大學,學長會怎樣去安排時間。

我會少打些電動,多去參加社團活動,和多做預習及課後複習。記得有一門課,修的還不錯。後來我發覺,是因為星期五會把書帶回家,在家沒事做就會拿來看及寫作業,如果在家閑的話,有時還會拿來預習。在大二學了Java,到了大三拿來用時,發現以前不會的都能想通了,所以複習是絕對有用的。因為上完課後是最了解的時候我,如果考前再念,和重新念起是沒兩樣的。

Q6. 學長認為自己有什麼突出的能力,又是怎樣練成的?

面對問題時,我會有一種解決問題的直覺。同樣的問題要怎樣解決? 用什麼方法解決? 這個能力其實是在每次的作業都好好自己寫訓練起來的。自己寫作業一定不會順利地,碰到問題就是自己不懂的時候,可以先自己想想,如果能想通了,自己一定會變得很熟,而且很難忘掉,而且會覺得自己和以前不一樣的。真的沒法解決的時候,可與人討論,發現其他人解題的想法,自己想過再去與人討論才是學到最多的。還有就是抽象能力及想像能力,多寫寫Haskell,多去發現一些問題及解決都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Q7.想給政大資科系的學弟妹的建議。

政大最大的優勢是很容易跨領域。我們會做,但比較不會包裝,在應用面我們比較缺乏,和其它領域的人合作也可以增加自己對於應用面的理解。不要把所學只用在學校考試,如果能把這些能力能用來解決現實的問題,那會是非常令人興奮的。

Sunday, March 01, 2015

政大資科系友專訪--廖峻鋒

學士83級、碩士91級廖峻鋒學長專訪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學歷:
博士,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所 (2011)碩士,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所 (2004)學士,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 (1998)











Q1 學長當初畢業時,是怎麼在就業與繼續升學之中做選擇的?

        在過去,我們有兩年多的兵役問題,所以班上同學多數是選擇考研究所或是去當兵、考預官。當時順利考上預官,而且的學校沒有上榜,只好選擇去當兵了。在我讀大學的時候,資科系的陣亡率還蠻高的,大一入學時系上40人左右應屆畢業剩下28個人。大學時花很多時間在社團、女朋友身上,課業大概只有中等的程度。退伍後又了一次研究所但又沒考上,所以就先進入業界。工作一年後,回到政大電算中心任職,最後靠著在業界、計中工作的一些成果和作品,2002成功推甄進政大資科所研究所畢業的成績不錯,因此沒有考慮很久,就直接報考台大博班,直接唸完博士。

Q2對於碩、博士畢業後,相較於大學,這三個階段最大的收穫與差異是什麼?

        個人認為念碩士班的投資報酬率非常高,初次任職的月薪可以增加不少。而且對於許多工作職缺來說,經常也將學歷或工作年資列為應徵門檻,年資可以用時間解決,但學歷就不行了。在碩博士滿街跑的年代,碩士班已經可以說是必備的學歷了士班相較於大學來說是另外一個層級的領域,要試著從學習的被動角色轉為主動研究上的思維。大學是很有系統的傳道授業而研究所是需要自己去研究、學習,在研究所要畢業不是努力唸完幾本書考過考試就可以。所以如果已經習慣應付考試的唸書態度,那進入研究所後就調整一下進入研究所後,首先會需要學習的是去判斷一個概念到底有沒有研究價值例如說我現在做一個軟體系統,然後只說明如何把系統改進得更好,這樣是沒有研究價值的。當初決定研究方向時,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和老師討論,多次被老師否決,一直到碩二的寒假才真正的確定研究目標。
        會遇到這個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資訊科學並不像其他的領域,已經建構出一個明確的研究方法,例如:你去研究一個自然現象,然後試著用數學或其他方式釋它,若此一詮通用且合理那就有研究價值。然而,資訊科學領域的所有東西都是人造的,你去研究一個你自己發明的東西再釋它明顯就像是球員兼裁判的情況,這樣不能算是有研究價值這樣的問題即使在唸博士時也困擾了我很久,後來找到一本書解決了我的疑問:The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其作者是一位曾獲諾貝爾獎的知名學者H. Simon,他為資訊科學做了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定義。
取得博士學位代表的意義就是有資格在大學裡教書,當然首先本身就要有很深厚的學科基礎。所以博士班畢業需要經過資格考,確定攻讀者對這個領域的基礎學科有很深入的了解,之後在大學授課時才不會誤人子弟。博士班要讀完需要很多堅持和一點運氣,因為讀到一半不得已放棄的人很多,例如:已經到了家庭、經濟壓力、無法突破瓶頸、師生關係等等。

Q3對於踏入職場的學弟妹們有什麼準備方式嗎?

        首先從我的工作經歷說起,當時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電信公司,之後轉任到政大的電算中心,而進研究所後我選擇繼續在電算中心兼職。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時候(2003~2008)的校務系統都是由我們建構出來的,之後就由張景堯老師的團隊開發新的系統加以取代當時協助使用WebLogic Clustering技術處理選課系統一直以來的塞車的問題,我一直認為這是很有價值的經驗,因為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背負很大的壓力,想盡辦法找出解決的方式,一般來說工程師的性格和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會進步很多。
        我覺得工程師最重要的素質是冷靜,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夠冷靜往往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就像大家所熟悉在解bug的時候,一定會遇到一種情況歇斯底里,找不到bug就算不斷改程式碼,到最後也不知道自己在改什麼東西。此時反而應該起來走走,寧可睡個覺再起來繼續,這樣過一會就解決了。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多次以後,就會更有自信,知道大部份問題其實只要有信心繼續跟問題纏鬥,一定解得出來,只是時間長短罷了而這也是業界為什麼要求應徵者要有幾年工作經驗的緣故,有沒有跟問題纏鬥的經驗,對一個工程師來說是差很多的。舉個例子來說:那時候因為網際網路剛發展起來的原因,大家都還在摸索中,對於選課系統,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方法解決流量塞車的問題,結果卻反而讓資料庫成為新的瓶頸,這是煙囪效應。所以你就會知道資料庫的管理也很重要、從建立index到設定唯讀的屬性,這些都是我們在處理問題中所新學到的重要經歷。
在職涯的發展過程中,態度 or 人格是遠比能力重要,在IT界若能保持謙虛、積極和抗壓性,應該可以發展得比較順利。

Q4當初怎麼會想要從事教職呢?

會想從事教職是因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研究與技術,畢竟待在公司的話就一定要跟著公司發展的方向走。相較起來,教職自由度非常高。以下列出幾個在學術界工作的好處:
l   比較有時間學習自已喜歡的技術,決定自己要做什麼
l   比較能只做prototype
l   生活作息時間比較自由
l   環境比較單純
l   經常有機會出國
但也有一些麻煩的地方:
l   要先花4-8年拿到博士學位
l   要有研究的sense
l   要不斷的大量從事英文寫作,不然可能丟掉工作(俗稱X年條款)
l   要有耐心看數學
l   短時間學習吸收大量資訊
l   其實工時不會比業界短
l   有耐心做細節 (Problem Formulation, 實驗)
是否要走這行,還是要靠個人依自己的個性和專長來評估

Q5學長現在也是教授,想要請問學長對於翹課這件事的看法?(當初有翹過課嗎XD)

對於翹課的問題,我覺得大學生都已經滿18歲,只要能為自己負責那就夠了,當你選擇翹課的時候就要敢做敢當,也為自己的成績負責。根據我多年的翹課經驗,翹課會成癮,當第一次翹課,很容易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到最後乾脆不去上課了。所以我覺得準時上課才是種習慣,翹課所爭取到的時間,和你後來要追回所落下的課業時間,是不比的,很可能你少聽了一堂課卻要花上三四倍的時間都不一定能夠讀的懂。簡言之,翹課不太划算。現在有很多同學沒翹課但上課一直滑手機,這個和翹課其實也差不了多少。

Q6請問學長認爲資科系哪一門課或是老師影響你最深,以及大三大四專題帶給你什麼樣的收獲?

就事後看來,大學時最重要的科目是作業系統和網路概念,若走學術界,則數學,尤其是離散是非常重要。如果要做BigData、電腦視覺或機器學習,機率和統計是必要的基礎。
研究所影響你最深的一定是你的指導老師當你在選擇的時候一定是先看看有興趣的主題,或是處得來的老師。就個人而言,影響最深的當然是指導老師李蔡彥教授,讀碩士時和老師相處的時間比較多,因此除了專業知識外,老師的身教、思維價值觀,學術態度,和學生的相處、引導方式,這些都會影響你一輩子。另外就是系上的陳恭老師,我碩一時擔任他的課程助教,他做學問很嚴謹,也很尊重學生的看法和意見,所做的研究一直都和業界有很緊密的關連,我們長期以來在學術研究上也都不斷有密切的合作,一起發表論文等等。
研究所時修了很多軟體工程或軟體設計的課,對我影響很大。當時也會主動參加資管系老師的讀書會,主動報告,所以實力也在那時進步很多。學弟妹們多方接觸,有時候會有機會找到你真正的興趣,當初一看到物件導向內容就知道,這完全是我可以發揮專長的領域。題外話: 我認為程式語言是值得好好修的一門課,在雲端、巨量資料時代functional programming會是下一波趨勢,而且陳恭老師在這一方面也能提供你們最新的東西身為一個工程師,你可能無法精通每一門語言,但是你必須要有大略且熟悉PL的概念。


Q7
我們有發現學長當初接了三個BBS版的版主,請問學長對於BBS的興衰有沒有什麼想法?

談到當時經營BBS的學生時代,我比較傾向接觸技術面以及程式碼的部分,不像現在ppt版主的那種管理角色。與現在FB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當時的資訊交流都是透過班板,但是近年來,社群媒體的交流轉移至FB不過他有個缺點是,他的動態貼文屬於訊息式的,這對資料的保存與整理非常不容易,原因出在它本身的content organization有非常大的問題,它缺少了BBS全文檢索的功能。但還是不得不誇獎FB是一個標準的雲端產物,它能夠承受大量的動態貼文loading在此我引用分散式設計上很重要CAP原則CAP的意思是: C=Consistency(一致性)A=Availibility(可靠性)P=Partition totlerance(分隔容忍)在分散式系統中,同一時刻只要同時滿足兩者,Facebook選擇犧牲了C(一致性),來保有A(一致性)P(容錯性),因為在Facebook的動態顯示方式裡,缺少一致性導致資料的丟失,使用者不會在意,甚至不會注意到,畢竟我們並不在乎動態貼文在些微時間前後顯示的差異。然而對於BBS的衰退,我認為技術的進步導致舊有的東西被淘汰是必然的,所以身處在社群媒體活絡的現在,我們既然選擇走資訊領域,就應該以創新的角度迎接發展資訊科技新趨勢。

Q8對於學弟妹有沒有什麼建議?

最後,給學弟妹三個建議,第一個是大學時無論你要做什麼,一定要好好把握時間,大學時能做的事不外乎就是人人說的那三項:課業社團愛情。很多同學沉迷線上遊戲是比較可惜,玩遊戲可以抒發壓力固然是好的,但若只能從遊戲中得到成就感,或者是陷於網際網路上的社交活動,但它們畢竟都是假的,很容易迷失自我,與現實社會脫節。愛情方面的話,在大學的時光裡,感情上相處互動的拿捏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課題與經驗。除此之外,在社團裡也可以學很多,尤其是演說、企劃和領導能力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是學業上,在我們那個年代甚至只要會一樣技術就可以撐一輩子,然而身處於現在的電腦科學領域,我希望學弟妹可以主動的學習新的技術,尤其是可以多參考業界正在走向什麼趨勢,才不致於大學所學的與職場上所需的發生脫節。我當時畢業剛進入職場的經驗,沒有意識到資料庫的重要性,甚至是連一點概念也沒有,還被交大的學長開玩笑說: 你確定你大學有畢業嗎? 連下SQL都不太會。另一個例子則是:這學期剛好有一位來系上交換兩個月的美國學生,他的學習能力與解決問題的技巧非常得出色,不管是撰寫多種程式碼、組電路都可以在幾天內完成要求。可以想見,國外學生的水準多麼高,值得我們以此激勵自己更加努力。
        因此我期許學弟妹既然選擇電腦科學這個技術變化萬遷且快速發展的領域,那就要讓自己隨時走在學術業界正在發展的趨勢、不斷的吸收新知充實自己。老實說,台灣現在的大環境並不好,但是對學弟妹你們這個世代的學生蠻看好的,希望能夠為台灣帶來一些變化。
最後就是不要太晚結婚,35歲以後體力差很多,照顧小孩真的很累。

Tuesday, October 21, 2014

政大資科系友專訪--游宗翰


碩士88級游宗翰學長專訪


現職:                                                          
愛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EVO)產品規劃部經理


學歷:
政大資科系
政大資科所






Q1請學長您描述下研究所畢業後的經歷嗎 ?

畢業後,我先到國防役,國防役結束後就因朋友的介紹下投履歷進到了PChome。當時PChome 正代理已經很成功的Skype在台灣推廣,當時台灣的Skype使用者人數,在全球是排名前幾的。當時我們團隊也研發一些與Skype搭配的硬體通訊設備。後來PChome決定把重心放在電子商務,我們團隊也就這樣分割出來了。經過的不斷的轉型誤打誤撞進到了美國教育市場。我們主要是在做改善美國教育環境的軟、硬體工具。我與公司這幾年經歷個各種風浪一直到了現在。

Q2請問學長當時為什麼會選擇到國防役?

對於未來可能待在科技業的資科人來說,當完兵很難保有資科領域的優勢,在這變化與進展極為快速的領域來說,一兩年後的世界一切都不一樣了。當初在大學四年學到的知識技術,如果沒持續進修的話是沒辦法應付這一切變化的。當時我認為國防役可以工作並抵兵役,進而體會學到一些企業上的經驗。

Q3請問學長認爲資科系哪一門課或是老師影響你最深?

影響我深的是我的專題和研究所老師,李蔡彥老師。影響最大的課程是比較基礎的課程像是資料結構,演算法和陳恭老師兩年才開一次的Compiler,這些課程對於未來解決問題非常有幫助

Q4請問學長這一路走來有沒有碰到比較難處理的問題?

我個人會比較少,但和公司一起倒是蠻多的。公司不再研發Skype相關產品後,我們有很多很好的想法,但是有點可惜的是我們公司沒能把握住一些機會,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是小公司沒太多資源搶下市場,就被人領先了。最有印象的例子即是"數位相框"這個市場。從最基本的讀取記憶卡去播放照片,到比較進階的電腦以無線技術傳遞來播放照片的設計,雖然我們後期還是有把產品推出來,但市場上早已充斥這類產品了,而錯失良機。雖然後來公司不斷的轉型,當中也碰了不少壁,最後才到了美國教育市場,過程中,我們也試著以php去建構自己的購物網站,提供產品銷售的平台。

Q5請學長描述下現在工作一天的生活。

因為我最近一兩個月才換到產品規劃部,所以工作生活和以往大不相同,現在的工作常常會需要跟其他部門主管同事開會討論新產品的方向和雛形。我們很注重設計,過去幾年來也有得到一些設計大獎,其實設計跟功能有很大的相關性。我們老闆常說: 「設計不是爲了好看,而是爲了讓使用者有更好的使用經驗。」我現在做的就是把產品的功能先定義好,因爲這會影響到設計的樣式,也會影響到研究開發部的開發規模與進度。

Q6請問學長為什麼會規劃轉任到產品規劃部。

我會轉任到產品規劃部,因爲做研究開發需要有一股很大的熱情,我在此領域也待了8年多了,但主因還是不打算一輩子寫程式,且加上年紀大了寫不贏精力充沛的年輕人,進而規劃去轉往不同的領域。比較不一樣的是可以參與比較多工業設計(Industry Design)的討論,與工作夥伴們共同激發想法。


Q7請問學長認爲資科系畢業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主要還是取決於學生興趣在哪裏,我一些朋友資科畢業後也去當和資科毫無關係的職業。以資科系的學生來說,重點還是把基礎能力培養好,它們對於未來解決問題的思路及方向非常有幫助。同時也要好好把握大三大四的專題。

Q8請問學長對於是否念研究所有什麼看法?

很現實的,現在研究所畢業的滿街都是。同樣沒工作經驗來說,大學學歷實在很難勝過碩士學歷。研究所對於自己解決問題的訓練非常大,那是在業界非常需要具備的一個能力。但我也鼓勵,如果大學畢業就有理想且不錯的工作,那其實不排斥先到職場闖蕩個幾年再考慮是否要念研究所。

Q9如果學長有機會回大學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大學生活?

我會多參加一些社團活動,且修一些比較特別的通識課,或是到其他科系修些有興趣的課程,了解其他不同科系的思考方式。還有就是把英文學好,英文真的很重要,在互聯網的時代,視野不能只局限在這個小島上,英文是一個與外商及新科技知識接觸很好的工具。尤其是科技這個領域的第一手資訊,更都是主要以英文來呈現的。

Tuesday, March 18, 2014

政大資科系友專訪--黃俊傑

碩士94級黃俊傑學長專訪


現職
創意引晴(Funwish)CEO                                                                           

學歷
政大廣告系
政大資科所






Q1描述一下畢業後的經歷。
畢業後在師大張俊彥教授底下當任專任研究助理。他是我的碩士論文的兩個指導教授之一,因爲我研究的題目是跨Computer science Creativity 還有和教育有關三個領域。之後就去當兵,當兵回來後就繼續在碩二創立的工作室工作,從工作室到成爲股份有限公司大約五六年。

Q2請問當初傳院畢業後爲什麽會選擇念資科所?
在傳院時,有很多創作是需要用到一些電腦軟體及多媒體的。但這些軟體都只侷限在視覺上的表現,如果要做到人機互動的話,就需要碰到程式語言了,所以當時我會想瞭解更多關於電腦的運作,這樣才能讓我的想法及作品可以與人互動。當時我對HCI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非常有興趣,所以我選擇念資科所。

Q3談談學長爲什麽會選擇畢業後會選擇創業這條路?
其實我是在畢業前就創業了。我在19歲開始工作,如:電腦講師,當多媒體設計師,當網站開發工程師等等,進過大大小小數十間公司,我發現這些公司只能當個小小的螺絲釘,所做的東西要呈現到使用者前有着非常遙遠的距離。還有就是,如果有一些想法及有趣的事情是沒有機會去嘗試的。因爲我非常在意創作,我想更主導那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及發揮的舞臺。即使創業再辛苦及需要忍受一般人不需要忍受的事情和風險,我還是選擇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Q4學長在創業初期時間是怎樣安排的?
當時算是蠟燭兩頭燒啦。我有學業及事業要兼顧,當時我一邊去向客戶提案,一邊去與教授討論實驗與論文。同時也在海外發表了蠻多的論文,因爲能增加自己的國際視野,對自我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除了睡覺外都在忙研究與工作。畢業後就比較單純的創業。
Q5學長在創業的時候就有自己的團隊嗎?是怎樣認識他們的?
一開始都是找一起工作過的同事及朋友聊創業。但大部分人都比較傾向與保守。所以一開始只有我一個創辦人,之後的成員都是從網絡上找來的,如:ptt,104平台。
Q6學長一路走來有沒有遇到什麽重大的挫折?
最麻煩的應該是人事問題。大公司的問題在於制度上的僵化,員工彼此間勾心鬥角。小公司則是聘不到好的人才,即使有與大公司同樣的待遇。原因在於小公司的穩定性及風險問題。我有很多同學都去了HTC,華碩和一些硬體公司,因爲隨隨便便就年薪破百了。這一兩年對於加入新創公司比較好了,較有這樣的風氣了。在五六年前這風氣不盛,這對創業者是一個很大巨大的挑戰。

Q7學長認為在資科系畢業前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
兩個層面來說:
一,工作能力。不管是不是資科系,需要可以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對工作環境的瞭解。最好的方法是透過實習與打工。對於沒工作經驗的人來說,是沒辦法融入公司的運作的。但只要透過有人帶與教導,就可以慢慢的融入了。這是學生可以去成長跟學習的。而不是的一味呆在實驗室寫好論文。
二,在專業知識方面。建議在資料結構跟演算法上好好加強。要挑一個語言好好的專研下去。我面試過很多各個學校的大學生,都表示會寫CJAVA ,但都沒碰過Open Source Github的東西。都僅此於課堂上的作業。只會寫課堂上的作業,那不叫會寫程式。
Q8如果回到大學時候,學長再會怎樣安排時間?
我會想要去瞭解其他的科系,到了社會發現自己知道的東西實在太少了。以經營一家公司而言,需要用到各式各樣的知識。其他學院的科目是非常值得去瞭解的,相較於有一些必修其實是很浪費時間的。我曾經是應數系及廣告系的,我發現不同學院間思考問題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不管你是什麼科系的學生,建議去嘗試跨領域。到了社會就沒有太多機會可以去看不一樣的東西了,大學時專業技術與知識是要靠自己培養的,大學是個很好發展多元知識、多元智慧及能力的舞臺。

Q9學長對政大資科系有什麽建議和推薦的書嗎?
談到Computer Science,沒有人會想到政大,這是我們的劣勢也是我們的優勢。優勢在於我們有很多能和人文學科,傳播學院及商學院合作的機會。這時代是跨領域的時代,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不一樣的東西,這要看同學有沒有興趣往外拓展了。除了專研自己專業能力知識外,嘗試去和各領域的知識及人跨界合作,這是可以去思考的。有太多書是值得去看的,不管什麼書,多去看就行了。

Q10對想要創業年輕的朋友的建議?

建議先工作兩三年。因爲工作能帶給你一些討厭的地方及學習成長的機會,畢竟創業也只是一條路,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會失敗。剛畢業的學生沒有經驗,資金,人脈及技術,要創業是非常困難的。工作可以累積以上的東西,也更瞭解產業要的是什麼,所以我不建議一畢業就創業。我覺得最好念到研究所,但不是一畢業就馬上就念,先工作一陣子,可能還會選擇念不同的所。研究所能學習到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都思考清楚及瞭解其中的脈絡,這對工作的能力是有幫助的,不只是履歷或者是薪水上的提升。



恭喜
台灣圖像識別雲端服務 Viscovery 獲 A 輪投資 500 萬美元